“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这句看似危言耸听的一句话,在我看完《娱乐至死》整本书后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尼尔·波兹曼,这位媒介研究领域的巨人,在他的这本书的开篇就将这段让人忧心的文字甩到了我们的面前。而这本书也正是围绕着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将它对我们的影响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发人深省。
波兹曼教授于年去世,所以在《娱乐至死》书中他主要是围绕让人上瘾的电视媒介带来的影响所做的阐述。但是他的一系列论证,放到我们现在的短视频时代也依然深刻。甚至拿在我们手上的这块5英寸的小屏幕比那挂在墙上的50寸的屏幕,更让我们热爱、沉迷、无法自拔。
当然整本书并不是在批判娱乐,娱乐本身能带给我一些慰藉,但是波兹曼忧心的是当我们的*治、新闻、教育、科学一切都开始娱乐化的时候,这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而我们当前的世界也确实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并不是一本答案之书,在书中波兹曼教授也没有给出“所谓的”解决方案。就像教授写到的,“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需要什么解决方法;其次,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解决方法。”
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中都是很严密严谨地论证着媒介所带来的影响,要用短短几千字来总结可能会有失偏颇,甚至传递“错误”的信息。所以在这篇的分享形式我只是试着去解释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希望能帮助到你更轻松地阅读这本书!
01隐喻媒介(媒介即隐喻)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这句话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后面的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也就是为了证明这句话。所以必须更严谨地来看待这句话,我会从三处着手来理解这短短30个字。
什么是媒介?
在维基百科上对“媒介”有这样的一段解释:媒介是传播渠道、手段或工具,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所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那个中介,发散一点说的话,我们的手表是获得时间信息的媒介、电视是媒介、手机是媒介、书籍文字等都是媒介。
什么是隐喻?
同样是先上定义:隐喻,或称暗喻,是用在比较两个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修辞的转义。隐喻代表着我们潜意识里面看到一个事物就会想到另外一个,由于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无形的。比如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时间就是金钱”,我们把时间隐喻成了有限的资源,所以我们会说“你在浪费我时间”“谢谢你的宝贵时间”等等。
媒介为什么是隐喻?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媒介的时候,就是选择了这个媒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用两个书中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选择创造了钟表,就选择了漠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这种大自然的权威;我们选择创造了眼镜,就选择了暗示我们人类可以不必迷信天命,身体和大脑都是可以完善的。
所以波兹曼教授就说,当我们选择了“电视”这种媒介的时候(当然现代是手机),我们就选择了形象(看)去替代语言(读)。不要说什么技术是中立的!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偏好某些内容,从而最终控制文化。电视屏幕就是偏好图像视觉,是娱乐化的东西,当我们想要给电视手机强加上很高的使命,让它们成为一切文化的载体,那就很危险了,会导致最终的一切都逃不出“娱乐”的宿命。
02印刷术vs电报
在电报发明之前,我们的世界是被印刷术所控制着的,那个时候信息传播的速度是马车的速度,是船舶的速度,是火车的速度,更准确一点儿说,只能达到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正是因为慢我们有时间阅读,因为慢我们有时间思考,因为慢我们有时间甄别信息,因为慢我们有时间依据信息采取行动。
而电报的出现,它消除了界限,消灭了地区的概念,把我们纳入到了同一个信息网络。这当然是伟大的,我们能知道几千公里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能向远方家人报告平安和思念。
但电报也使得报纸的财富不再取决于新闻的质量或用途,而是取决于这些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的速度。就像《瓦尔登湖》中写到的:“我们匆匆地建起了从缅因州通往得克萨斯州的磁性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可能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流…我们满腔热情地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可能却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电报再加上后来其他技术的发展,带给了我们海量的信息,我们从中去找到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对应的提升,大量无关的信息只会让我们无法作出有效的行动,也就只能“躺平”。就像波兹曼教授说的,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无能为力的怪圈: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除了把这些想法提供给记者制造更多的新闻之外,你无能为力;然后,面对你制造的新闻,你还是无能为力。
03电视媒介
在说这个事情之前想问个问题,说到爱因斯坦、霍金、甘地、甚至罗翔老师,你马上会想到什么呢?虽然不是所有人,但我敢保证大部分人马上想到的是不是爱因斯坦吐舌头的照片、霍金在轮椅上的样子、甘地瘦瘦的形象、罗翔老师在蓝色背景下讲狂徒张三,但至于他们说了些什么可能还需要在脑海里面挖掘一下。这其实就是思维方法在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中的不同体现。
电视的诞生可谓是革命性的,波兹曼教授认为这种电子图像的革命不是文字媒介的衍生,它的颠覆性地将“看”取代了“读”,成为我们进行判断的基础。
为何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取得好的效果?因为电视上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是3.5秒,所以我们的眼睛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屏幕一直有新的东西可看。而“好电视”最重要的是图像要吸引人,我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所以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思考不是表演艺术。
所以电视的本质更迎合了我们对于视觉快感的需求,也更适应娱乐业的发展。其实我们的生活确确实实是需要娱乐的,看看电视、刷刷手机,放松一下也没有问题。但波兹曼教授提醒我们警惕的是我们对于电视这种媒介的热爱,让我们生活中的*治、宗教、商业、教育、法律和其他重要社会事务的运行方式却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
我们环顾四周,无论是电视还是我们现代的手机都渐渐只剩下了一种声音——娱乐的声音。(可以去看看黑镜子第一季第2集,也能更加深刻感受一下)
04对教育的影响
新的这种视觉媒介的影响可真的太大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几十年前都有了巨大的不同,但这里选择分享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因为我自己需要在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适应现在社会的这种情况,尽量能意识到媒介的底层逻辑,减少负面的影响。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希望孩子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我们买了游戏化识字的应用、买了教你画画的视频、买了给孩子听书的音频。我们渐渐接受了一个认知,“阅读能培养人们对于学习的某种倾向,而电视(手机应用)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但其实电视偏好的是娱乐画面,对电视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我们还是要承认学习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有一定的轻松,但绝对不是处处都是愉快的。就像波兹曼所认为的,想要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而是一场艰苦卓越的斗争。就像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在书中波兹曼教授并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的摆脱教育娱乐化的解决方案,但我想简单的方式还是培养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本的习惯。书本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示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我们通过富有逻辑的思考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
分享到这里,最后用一段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试图告诉我们的话收尾: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