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驶入安吉境内,车窗外就是大片连绵的竹海,苍劲的,葱翠的竹子绿了一个又一个山头,伴着清冽的竹香,仿佛随时都有个玉娇龙腾空而出。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一直是坚强不屈的象征,而在安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坚硬的竹子,变成绕指柔,一丝一缕,编织出一个艺术世界。
中国竹乡安吉,围绕竹子的产业不胜枚数,竹炭、竹工机械、竹叶生物等等,而将竹子的附加值放大到极限的,还是竹编工艺品。安吉的数家竹编工厂中,“安吉丽娜”这个洋气又年轻的名字,短短5年时间,就成为了行业领头。
▲安吉丽娜的部分竹编作品
“
张金生是土生土长的安吉人
对竹子的感情自是不言而喻
20多岁便开始从事竹编事业,今年56岁的张金生师傅,是“安吉丽娜”的大师傅,他半辈子都是和竹子在打交道。
“我们安吉的特产就是竹子,我从小开始学竹编,竹子可以说是我生活的全部”。
张师傅正在编一只竹包,手法娴熟无比,一根根纤细的竹篾在他手中仿佛是早就编定好了程序似的,井然有序地构成一只竹包。
▲竹编工艺非遗继承人张金生
一只竹编手提包,要经过剖篾、刮青、编织、上格、织藤、定型、防腐防虫等好几道工序,看起来小巧简单的一只竹包,每天却只有20只左右的产量。
▲竹包雏形
初步的编织后,还要再经过装柄、定型、上色,还要在内里缝上一只布袋,最后再仔细检查一遍,才是市场上出售的竹包。
“这些工艺都没办法用机器来完成,只能手工制作”,张师傅说,制作竹包的*河竹,体态纤细,通常只有手指粗细,只能靠手工剖成均匀的竹篾,“现在还没有机器能完成这样精细的工作。”
▲剖篾
竹篾剖好后就是最难的编织,“我最开始学竹编在师傅那里学了三年,”竹编这个手艺,熟练后看起来好似简单,前期的学习是一点都含糊不得。三年学徒没有工钱,只跟师傅学手艺,“现在的年轻人哪里沉得住这份气”。
▲编织
▲做记号
偌大的车间里,有着进行各种工序的师傅,大家各司其职不多交流,张师傅说做手工艺一定要能坐得住,性子急是做不来这个工作的。
▲刮青
▲织藤
▲作记号
除了竹包,张师傅的双手还编织出竹质的茶器、花器、珠灯、摆件等等工艺品,它们的设计复古又不乏时髦,竹子自身清雅的气质和手作的细腻糅合,使这些竹编的工艺品兼具了美学和实用价值;取材天然,坚持手工,安吉的竹编艺品更是贯彻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生活用品
▲茶器架
▲承果器
▲杯垫
▲花器和工艺摆件
在所有的竹编艺品中,有一款被称为“水滴包”的竹包,在杭州G20峰会上出尽了风头。
▲水滴竹包
这个形状独特,犹如一滴水滴,又好像一条小鱼的竹包,在G20峰会上被当作国宴礼宾用品,一展中国手工的魅力。
水滴竹包包是用安吉本地常见的*苦竹编制成的,因编织工艺的复杂,制作工艺的精细,虽然是一只小小的竹包,价值却已经到了元左右,真正实现了竹子附加值的千倍增长。
“水滴包是有价的,但是竹编工艺是无价的”。
这样一种融合了智慧和劳动的技艺,却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嫌太累”,张师傅不无遗憾地说,“以前也有人来工厂里学过竹编,做不了几天就都走了”。
在G20后也入选为竹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张师傅,在谈及这样的荣誉对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时,憨厚地笑着说:“没有什么变化,每天还是一样来工厂里上班”,他说自己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工厂的销路更广,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竹编”。
注:以上所有竹编艺品都来自安吉丽娜
-END-
〈图文版权归属于入古〉
投稿、合作邮箱:LZHplus
LZHplus.